今天,东南教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高考要来了,你当初是怎么应对考前焦虑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标题:高考要来了,你当初是怎么应对考前焦虑的?
本期话题:高考来了,你当初是怎么应对考前焦虑的?
@风雪的深渊: 去年的这个时候,即将走入高考的我们一块围着桌子上的笔记本电脑,看着班主任给我们下载的《猫和老鼠》,有说有笑,真开心,真难忘!
@图图: 考前焦虑是正常的,尤其是高三党。高三党面临的是人生的十字路口。该怎样调整自己呢,请听听我的经验:适当听点轻音乐放松放松,考试前不宜睡得过早或过迟,按平时作息时间就OK了。
@小黄鸡: 考前把考试工具都准备好,然后告诉自己忘掉明天是高考,而是一次小测验。跟着一群幼儿园的小朋友玩,心情很放松,也没那么焦虑了。
@李扬: 千万别看恐怖电影,看看青春偶像剧,减轻压力。
@暮雪尘埃:初中时,每次考前的半小时我都是在厕所度过的,那时候还不知道所谓的考前焦虑。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高二,本以为只是简单的肚子痛,高二模拟考前,肚子又痛了,我都准备好吃止痛药了,幸得班主任告诉我这是考前焦虑,让我放松心情,不能吃药。后来,每次考试前我都尽量让自己转移注意力,比如听听音乐、看看小说。
@小咸鱼: 前三个月每天晚上会去操场跑步,和好朋友一圈一圈跑,直到跑累了躺在操场上看星星。因为是在内蒙古,空气质量特别好,满天的星星一闪一闪,特别漂亮。考前焦虑一定不要再死死盯着课本了,有时候站在窗前看看外面的风景,校园里跑跑,楼底下散散步都是舒缓压力的好方法。
@小船与狗: 不断刷数学题,当你认真思索解题方法时,可以缓解焦虑,还能做好考试准备。
@晴天,偶尔云路过: 试试4-7-8呼吸方法吧,先吸气四秒,再憋气七秒,最后呼气八秒,重复三次,保准你会呼呼大睡。
@萌耳丘: 爸爸带着全家,傍晚开车去周边乡村呼吸清新空气,对着麦田玉米地大声嘶吼,比赛谁喊的时间长、声音大。回来的时候开着车窗,抓风,筋疲力尽,然后回家睡觉。
@啦咔咔: 看小说!!!
@Avectoi: 我参加了两年高考,首先一定要相信自己,给自己一些暗示告诉自己,自己有能力取得好成绩,多深呼吸,想一些美好的事情,或者和朋友多谈谈心。如果实在睡不着就不要强求自己,更不要吃安眠药,要不然会影响到第二天的考试,睡不着的时候不要想明天的考试,多想一些自己畅想的大学生活。第一年高考的前一天在亲戚家住,当晚怎么也睡不着,最后就不想着睡觉了,开始畅想自己的大学生活,很晚才睡着,第二天的精神并没有那么差,因为要考试所以精神高度集中,不会困。第二年高考和朋友住在一起,非常紧张害怕会考不好,朋友就一直安慰我,睡不着我们就轻轻地唱歌,还是很有效的。
@景维隆: 高考最焦虑的一件事,就是考试桌子的问题。我所在的考点,设施比较陈旧,课桌是不平稳的,会晃动,而且我伏案答题的那一面桌子居然还有个三枚硬币大小的洞,感觉可闹心了,本来信誓旦旦参加考试,没想到因为这件事影响了心情,总感觉不舒服。幸好我想了办法,将随身携带的纸巾,叠好垫在一条桌腿下面,也算平稳能将就用,把那个洞也用纸巾塞满,然后贴上透明胶带。这其实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在考前被我遇到了,多少是影响心情的,以至于我能记到今天。
@风的声音: 想想我活了20年,其中有17年我都要参加考试,难道除了吃饭睡觉,考试不是我们最熟悉的活动吗?有什么可怕的!
@阳光的微笑: 面对考试焦虑,曾经一位老师的话让我印象深刻也十分有效:“你难我难大家难,你易我易我不大意。”
@楚ping: 高考前一晚,我辗转反侧到凌晨一点多,意识到这样不行,要考试呢,然后想办法入睡,让自己放松下来。我想考试有什么可怕的,复习了那么久,我就不信不会做,大不了明年再来,然后就转眼珠,使眼疲劳,慢慢地睡着了。考试当天精神很好,有点紧张但大部分是亢奋。
@柳重路: 高三的时候,老师经常说,把每一次考试都当成高考去尽心尽力考就可以了,等高考的时候也当成平时的考试就可以了,我记住了这句话。我还记得小学时,家住农村,没有去过城里,一天有亲戚带我去上海玩,可兴奋了,大城市呀,激动得一夜都没睡着,第二天却在车上睡着了,错过了车上看风景的时光。现在去的地方多了,想去哪里,买张票就可以走,不会存在睡不着的情况,可能就是习惯了这种平常心,认真对待每件事情的平常心,这也是我最大的心得。
@王筱歆: 我们说心理素质很重要,但往往因为心理素质而考不好的,其实还是实力达不到一定的水平。我现在参加各种考试,都特别淡定,我努力了,能考过,是好事,考不过,当是自己没学好,下次继续努力备考,不会因为没考好而情绪怎么低落和难过。觉得一个人长大了,就要有这种面对挫折的担当和勇气,这也是一种成熟的标志。
以上就是东南教育网整理的高考要来了,你当初是怎么应对考前焦虑的?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请查阅东南教育网。
本文标题:高考要来了,你当初是怎么应对考前焦虑的?
wap地址: https://m.dngk.com/newsdetail/14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