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东南教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同济大学招生办:谈自主招生选才思路和创新人才培养,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同济大学今年“动真格”了自主招生面试时,首次加入了动手实验。考生要在给定的一个小时内,根据报考的科目类别,在现场做一个物理或化学实验。
为建立多元评价体制,近年来同济在推进自主招生改革试点过程中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大学在传达怎样的选才理念、又遇到了哪些问题?记者专访了同济大学招生办主任廖宗廷教授。
文汇报:从2003年国内大学推出自主招生试点以来,最近几年,这项招考制度受到的诟病不少,考生的考试负担也大大增加。同济大学是首批加入自主招生试点的国内高校,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同济的选才理念是什么?
廖宗廷:大学之所以要在传统高考之外推出自主招生选拔,是希望打破传统高考指挥棒下的“以分数论英雄”的人才观。
我们到国外大学去考察,发现他们的人才选拔理念和我们很不一样。国外的多数大学反反复复强调的是考生的个人兴趣、爱好,鼓励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专业,做喜欢的事情。很多名牌大学在录取学生时,大量的教授都被派去读考生的资料。我所了解的一所美国名校,一位考生的申请资料至少要发给4名教授组成的招生小组审读,如果有2位教授反对录取,还要发给小组外的专家再评审。
在这个方面,我们和国外大学的反差是很明显的:国外大学试图从资料中读出学生的特点、兴趣、特长,从他的学习成绩、社会活动等各方面去考察一个学生。而我们的大学,很多还在“靠分数识人”的阶段。
大学自主招生,根本不应该去“掐尖”。因为考分高、成绩好的学生,本来凭借高考就可以被他心仪的学校、专业录取。
以同济这样一所综合型且尤以工科见长的高校来说,我们在历年的招生中发现了一些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工科专业,都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但在这一点上,基础教育的评价体系是缺位的。一些动手能力强、有创造力的学生,他们的才能无法在现有的招考体制下反映出来。
所以,比起纯高分生,我们更喜欢有特长、有动手能力的学生。
文汇报:若如您所说,自主招生的本意不是掐尖,而是选拔有学科专长和发展潜质的学生,那么这个理念有没有体现在你们的选拔体系中呢?
廖宗廷:最近这些年,我们的自主招生已经超越了“选拔”这个层面,而是建立了从“育苗”到“选苗”的全过程探索。培养创新人才,大学不能再坐等中学把人送上门了。因为高考指挥棒存在多年,很多中学的师资配备和教学条件,无法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有一些科目和知识,如果没有大学的介入,靠中学一己之力恐很难开展。
所以,我们有了建立“苗圃”的设想。比如,同济土木工程学院在上海晋元高级中学建有一个育苗点“结构设计创新实验室”。一些对结构工程感兴趣的中学生,可以通过第二课堂到实验室参加各种学习和动手实践。进这个实验室的同学不是凭成绩考的,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发报名。
几年实践下来,一些“好苗子”确实被培养出来了。比如,每年同济都会主办面向中学生的结构设计邀请赛,经过专家评审和考核,表现优秀的学生就可以获得自主招生面试“入场券”。最近一两年,有一小部分学生读高二时就拿到了面试“入场券”。我们希望这些学生能用好这次机会,即便到了高三,也要留出一定时间做自己喜欢的研究,而不是每天从事机械的应试训练。
文汇报:听很多学校老师和家长反映,虽然很多大学都声称注重学生的爱好和特长,但真的到了自主招生考场,成绩还是第一位的。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廖宗廷:学生有必要明确一点:你的爱好,最好能和自己的能力相匹配。
爱好,有真假之分。在面试的时候,考官只需提几个问题,就可以测量考生对一个学科爱得有多深、能力有多强。
在每年的面试里,我们发现学生有不少“假”爱好,这需要引起更多人的重视。
一个典型的问题是,不少前来面试的学生都是竞赛生。按理说,竞赛生的获奖科目,就应该是他的长板。但一些竞赛生报考具体专业时,常把证书作为垫脚石,考虑的第一件事情是凭竞赛优势填报一个热门专业。比如,持化学竞赛证书的同学在自主招生时表达希望读建筑、汽车等专业的意向。遇到这类学生,考官会有疑问:你的爱好是什么?如果是化学,那么就不应该选偏力学的专业;如果不是化学,那么就不应该走自主招生这条路,而是通过高考考自己心仪的专业。
相关阅读
北京2013年18所高校高职自主招生共录取5024人
热议:自主招生面试神题频现是创意还是故意
教育部严令各大高校自主招生要落实指导意见
高校十年自主招生 各方细说“收获”
以上就是东南教育网整理的同济大学招生办:谈自主招生选才思路和创新人才培养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请查阅东南教育网。
本文标题:同济大学招生办:谈自主招生选才思路和创新人才培养
wap地址: https://m.dngk.com/newsdetail/60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