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东南教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高校集团被指通过自主招生联考圈地抢生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完善高校自主招生
“在政策上将自主招生与统一高考、集中录取嫁接,是迄今自主招生的最大问题”
我国的高校自主招生开始试点于2003年。在过去的9年中,各校不断调整的自主招生政策,给人以充满变数之感。
11月间,中国人民大学推出的“圆梦计划”,提出适用对象是家庭“三代无大学生”的农村户籍学生。计划一公布,就与北京大学稍早前出台的“校长实名推荐”遴选细则中新增的“不孝敬父母不能推荐”的条款一样,遭到质疑。这使“圆梦计划”的制订者满怀委屈:“大学开始关注农村贫困生,难道有什么问题吗?”
事关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
针对农村家庭“三代无大学生”的招生规定,为何引来争议?有专家指出,因为农村“三代无大学生”的家庭,当然包括了村干部家庭和富裕人家,所以并不一定与“贫穷”划等号。有学者甚至怀疑:为什么不对“三代无大学生”这六个字作细化对象的规定呢?难道只是为了引起关注?
之所以这样怀疑,是因为2010年北大推出的“校长实名推荐制”,“提炼”于曾经实行的“学校综合推荐”,学校根据各种指标确定人选后,由校长签名、盖章,与先前的操作程序如出一辙,而北大则冠以“校长实名推荐制”之名,博得广泛关注。2011年,清华大学推出的“领军计划”,人民大学推出的“校长直通车计划”,其内容均与“学校综合推荐”一致,却同样因为新的冠名,引发广泛关注。
“没有公众意见参与的高校自主招生计划,在公布后遭到质疑,并不能推动这方面决策在当年有所调整,这也是自主招生计划一年一个样的重要原因。”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办教育本是长久之事,需要举办者按教育规律推进各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事务。如果试图借自主招生,制造各种炒作点,博取眼球,谋求急功近利的政绩,那就非但不利于高校自主招生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更可能误导公众对自主招生的理解,就像今年特别高调的自主招生联考,竟把好端端的联考制度,折腾为高校结盟对抗那样,引来公众对自主招生的反感。
自主招生联考之惑
说到自主招生联考遭受质疑的缘由,一位当初的积极倡议者介绍,其本意之一是把自主招生联考定义为社会化考试,由社会机构组织、大学自主认可、学生自主选择参加;本意之二是学业水平测试,重在考查学生的能力,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自主招生联考不仅变成了学校集团“圈地”抢生源的结盟考,而且考试的形式仍是与当今统一高考如出一辙的学科考,乃至联考中出现了一天考7门、一天考11个半小时的残酷局面,无怪乎有不堪重负的考生发出“简直不把我们当人待”的抱怨。
“在政策上将自主招生与统一高考、集中录取嫁接,是迄今自主招生的最大问题。”熊丙奇认为,对于参加高校自主招生笔试、面试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还要求必须参加统一高考、填报志愿,高考成绩达到相应的录取优惠条件,才可能被大学录取。按照这样的程序设计进行操作,自主招生就演变为以录取分数优惠的政策抢生源。
再从考生的角度分析,一名考生在自主招生中只能获得一张录取通知书,考生没有增加选择权,许多大学对通过自主招生进校的学生,培养模式与非自主招生进校的学生完全一样。
东南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左惟认为,谁都知道,个性化培养需要校方投入的身心成本较高,结果又不可预计,其风险自然就高。因此,采取统一的培养模式往往被列为自主招生高校的首选。只是这样一来,自主招生也就失去了任何积极的意义。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希望:“高校自主招生应当‘按图索骥’,重点考查考生的兴趣志向、专业态度、培养潜质和献身精神,适当兼顾学科基础。”
左惟说:“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下,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整体全面发展、少量保护个性,应是高校自主选拔录取的基本原则。”
向农村考生如何倾斜
“在现实中,确有一些凸显个性化差异的考生做不到学科的全面发展,但可以为社会做出全面发展的考生做不出的成绩。”左惟说。
从最初作为选偏才、怪才的高考补充方式,到今年致力于社会公平,高校自主招生的每一步探索,都意味着对现有高考体制下的某些利益群体的触动。许多时候,来自方方面面的无形压力往往使高校的自主招生录取扛不起程序正义的旗帜;而重拾缺失已久的信用伦理,则更需要跨过那道信息不能公开的障碍。
自主招生的公信力,就是在伴随公众的质疑中一路走低的。即使教育部在最近下发的一份通知中要求,自主招生试点高校在确定参加本校考核的申请考生时,应向学科专业方面表现突出的考生、向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地区或中学、向农村地区中学或考生等适当倾斜。
有专家质疑:不按考生的实际考试分数和大学的实际评价结果进行录取,其中可能会有猫腻;在近年来高校自主招生对抢生源乐此不疲的背景下,名校们会给农村考生真正的实惠吗?给农村考生的名额会落到实处吗?
其实,向农村生倾斜的政策得到社会认可,从而为自主招生树立公信力的途径并不遥远。比如,可考虑由教授组成的招生委员会制订明确的面向农村地区考生的评价标准,并将标准公开,以便公众监督。
有专家建议,如果在自主招生评价中,添入地区因素和家庭因素的加分评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教育对贫困家庭学生所处的相对薄弱的教育环境的“校正”。还有,高校自主招生一贯的单一分数标准(有的竟规定入选“计划”的考生将在高考中享受30至60分的加分),难以体现对学生能力及其素质的全面评价。对此,应考虑实行多元评价体系,以客观评价考生。
熊丙奇强调,从分数评价转向多元评价,这个全新的价值理念,特别需要通过自主招生高校向社会传递。
探索全面落实办学自主权
高校自主招生风向标的频繁变化,已影响了考生和家长们的心态。2010年,上海市一家机构的市民调查显示,83%的市民担忧自主招生政策的多变,会使孩子遭遇“权钱交易和暗箱操作”。
2012年自主招生将全面启动,对此,不少网友期待教育部门对在高校自主选拔录取中,存在违规承诺、替考等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行为的,追究相关责任者的责任。有学者提出,自主招生中出现的违规操作、弄虚作假,应当按高考作弊论处,
公开一向是防止自主招生腐败的重要途径。为了高校建立健康的自主招生秩序,教育部门有责任要求高校必须公开自主招生的所有信息,而非只是象征性地公开姓名、考号、省份和毕业中学。今年,针对中国人民大学自主招生一名11岁的“神童”进法学院,舆论即要求校方公开该生信息,却只得到校方“招生符合程序”的回应。
多年来,自主招生被质疑对农村考生不公,其理由,一是自主招生的笔试、面试会使农村考生因付不起赶考成本而放弃机会;二是自主招生的笔试、面试,更有利于城市学生发挥。可喜的是,清华大学此前公布的自主招生“自强计划”,已对公众质疑有所回应,规定了考生无需缴纳报名考试费用,并可向A志愿高校申请往返交通费补助。这表明,自主招生高校只要从学生利益出发,适当调整招生理念,就完全可以在自主招生中减轻学生负担、扩大学生选择空间、促进教育公平。
还有学者提出,高校试点自主招生,应该为全面落实办学自主权作探索。比如,能否将自主招生方面的管理、决策,由现在的行政部门交给独立的招生委员会,以避免自主招生过程受行政的干扰,同时,由教授们组成的招生委员会,可以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特点,确定自主招生标准,并监督有关行政部门实施,由此提高自主招生标准的科学性。
自主招生改革不可倒退,因为这是一年前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所确定的高考改革精神。从历年自主招生的效果看,高考高分却走向平庸的学生不是个别。教育部门和自主招生高校都有必要反思其中的问题。我们的社会需要大批有创意的人才,创意需要个性、需要开发。对此,北京市石景山区教委副主任郝显军提出,我们的小学和初中,应该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教育环境。左惟认为,高校自主招生应该尽可能给那些有个性、有特长、考试发挥不稳定的考生以机会。
以上就是东南教育网整理的高校集团被指通过自主招生联考圈地抢生源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请查阅东南教育网。
本文标题:高校集团被指通过自主招生联考圈地抢生源
wap地址: https://m.dngk.com/newsdetail/61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