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东南教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试题创新何以引争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考试的作文给出一段腐败官员对腐败行为的辩解,称腐败可以促进消费、拉动经济、促进人员之间的感情、有利于社会和谐,要求考生驳斥这种言论,至少要引用5句古诗词。有一道语文题让考生曲解成语,给出的例子是“度日如年”,曲解为日子过得快乐得和过年一样,让考生再想两个曲解成语的例子。(1月2日《京华时报》)
这是北大自主招生的语文考题。作文题颇具有古代科场策论的意味,因为此题既符合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化习惯,也契合与时俱进的知识能力创新。尤其是让学生曲解成语的知识点考察,更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和颠覆传统认知的一个良好尝试,给这场庄重严肃的北大语文考试增添了些许轻松愉悦的元素。
可是,就是这样的考试,尤其是曲解成语还是引发了公众争议和诘问----有的考生认为,题目很“怪”;有的家长认为,会“负面引导”学生,对祖国传统语言“不够尊重”;有的考生认为像“脑筋急转弯”,做起来没有问题。
其实,众口一词、莫衷一是甚至是强辞抨击,都很正常。从宏观上讲,在多元文化语境下,任何公共事件和话题都要经过最普遍的民意评议甚至是拷问,引发多维的民众表达是很自然的。尤其是像北大这样的中国一流名校,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更牵动着公众的敏感神经,愈是批评,愈是反照着公众的爱之切。从中观上讲,从古代科考取士到现代考试制度,考试形式的凛然庄重和考试内容的标准模式已经凝聚为国民意识。尤其考试内容,必须有绝对正确绝对标准的答案。反之,人们就会产生条件反射式的讶异和诘问。从微观上讲,公众已经习惯了集体无意识的对北大的严苛监督,认为那是必然。但是公众往往忽略了北大所拥有的自主招生的权利---学生是我招,题目由我出。这两种权利的不对称,才引发公众的诘问和北大的辩解。作为公众的一方,因为表达的廉价容易形成集体的呛声,而北大的辩白显得孱弱无力。两相对比,似乎北大总是处于下风。 可以想见,对于这次北大的语文试题,不少人就会死掐“曲解成语”而无限发挥,从而让北大羞赧。
需要强调的是,公众的诘问权利值得尊重,北大的自主招生权利也不可轻亵。尤其是公众表达,理性的批评可,激情的以势压人则难免偏颇。而且,最有资格评判北大自主招生试题的,并不是社会公众,而是参加考试的考生们。考生们如果能接受,公众的诘问就无关痛痒;考生们如果认为很好很新奇,那就说明北大的试题出得很成功,家长们所谓的担心也就成了不必要的杞忧。
在笔者看来,北大曲解成语的考题,在与时俱进的路径上只是有所保留地迈开了一小步,还远远不能激发起考生的发散思维,也不能让考生们答得过瘾。所以,北大不必在意公众诘问,还可以在自主命题的创新上走得更远。越是世界一流名校,就越重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而不局促于知识的考察。尤其在面试环节,题目看上去甚至很娱乐很恶搞,譬如牛津兽医系的考题就是:“为什么植物没有脑袋?”,哲学系的是:“古时候的人是怎么知道2+2=4的?”...这是不是更像“脑筋急转弯?”
创新,就是脑筋的转弯。北大,要和世界一流名校接轨,不仅要在出题上“脑筋转弯”,而且必须“急转弯”。公众也是,要从传统的考试模式观念中走出来。至于我们的考生,笔者相信他们的智商和情商,他们濡染于自由虚拟的网络空间日久,其认知能力、发散思维、语言表达,较之其父辈们要立体多元许多。须知,很多流行的网络语言都是他们所造。成人世界,没有必要小觑他们。
【点击进入 现场直击:2009北京高校自主招生全程揭秘】
以上就是东南教育网整理的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试题创新何以引争议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请查阅东南教育网。
本文标题: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试题创新何以引争议
wap地址: https://m.dngk.com/newsdetail/61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