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东南教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生存现状:人才培养能否一条龙,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在不久前落幕的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在竞赛成绩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与此同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中国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和退役之后的出路也在近几年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有专家指出,“体教结合”是一种大趋势,方方面面的变化将促使体育和教育更加有机地结合,培养更加全面的体育人才。
1987年,原国家教委和原国家体委在高校中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这是体教结合进入实质性阶段的开始。时至今日,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已达200多所。这些队伍的生存状况如何?学生运动员训练、比赛及出路又怎样……带着诸多疑问,本报记者近日走访了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三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进行调查采访。
他们身在象牙塔,却屡屡征战竞技体育主战场;他们一边读书、一边训练,可总能在专业性大赛中摘金夺银。这是一个特别但不特殊的群体,别人习惯称他们“学生军”,他们的真实身份是“学生运动员”。
学生运动员从启蒙训练到凭借体育金榜题名,再从走进大学到面临毕业,这是“体教结合”之路面对的向下、向上两个“一条龙”。能否保证这两个“一条龙”的畅通,关系到“体教结合”竞技人才培养能否成功。
一边读书 一边训练
再过一个月,清华大学“2009年体育冬令营”就要举行了。这是一场体育特招考试,具有高中学历且运动成绩突出的学生可以参加。通过这一考试被清华“认定”的学生,还要经过当地高水平运动测试并获得通过。之后,要么保送入学,要么参加全国高考,达到相应的分数后择优录取。
据记者了解,全国不少设立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都采取这种方式招收体育特长生。入学后,他们被安排在同一个系。在记者调查的几所高校,学生运动员的本科学制拉长到5年,就是为了适应半读半训的生活。如果运动成绩突出且学习好,则有望保送研究生。
“我们跟普通同学一样归属于一个系,住集体宿舍,上午学习,下午训练,临到考试时也会手忙脚乱。”“眼镜飞人”胡凯已经在清华大学生活了7年,现在上研究生二年级,除了大赛前的集训外,80%以上的时间完全生活在清华。
北理工足球队队长袁微告诉记者,他们的生活安排得很紧凑,早上7点起床要先背英语,上午上课,下午训练,晚上还要自习。为了保证训练,晚上11点半必须就寝。纪律很严格,有一个队员就因为晚归达三次被清出队伍。平时也不能喝酒,同样事不过三。
“人才链”的可持续运转
一般来讲,大学生入学时的年龄在18岁左右。对于竞技体育来说,这一年龄的运动员基本上已是“半成品”状态,那他在大学里的运动发展空间还有多大?
北理工足球队总教练金志扬告诉记者,职业队可以建立自己的“梯队优势”,比如说,国安足球队有一队、二队直至四队,可能四队都是小队员,经过多年的训练、提高,逐步打到一队。而学校的队伍就不能这样,招来的学生一入学就得适应全队的节奏,可能练上一两年能打大型的比赛了,再过两三年又面临着毕业。
这样的情况在北航男排更为突出,不仅运动员为校队效力的周期很短,可招收的学生群也并非“人才济济”。“球员来源并不充裕,高中里培养出的好苗子太少。即便专业队不要的队员,我们也得到处去找。”北航男排主教练周放说。因为水平参差不齐,很多球员进队后还得从基本功练起,“练个两三年,能打上球了,可又该毕业了。”
也正因此,“体教结合”能否实现“人才链”的可持续运转成为不少高校思考的话题,“一条龙”式的发展就是一种探索。“其实我们早就想搞‘一条龙’体系,从小开始培养自己的队员,”北航体育部主任刘国庆说,“光大学搞不行,我们想从小学、中学就开始培养。念书在我们的附属学校,训练由大学教练来抓。”但他也指出,这一做法目前并不容易实现。
“由大学向外辐射,比如向下辐射到高中、初中、小学,能够真正建立起一个足球人才宝库的金字塔,”金志扬说,“这是一整套的人才培养体系。如果全国有多所大学像北理工这样重视足球,那无疑会辐射更多的高中、初中、小学。到了那时,我们难道还担心‘足球从娃娃抓起’无法落到实处?”
毕业之后的“十字路口”
向下辐射是“一条龙”,向上还有“一条龙”,那就是学生运动员从入学到毕业成才的“一条龙”。谈及“体教结合”的目标,不少学校都把“育人”放在第一位。金志扬告诉记者,北理工足球队的核心就是让“足球回归体育,体育回归教育”。“让年轻人在不耽误学习的前提下踢球,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
清华大学体育教研部主任陈伟强说:“我们的原则是不以牺牲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为代价,在此前提下,培养有运动天赋的学生,并让他们进入竞技体育的主战场。清华提倡‘在校、在学、在训’,学生在保持运动水平的同时,也能坚持学习,全面发展。”
的确如此,并不是每一个学生运动员都能在竞技赛场登峰造极,体教结合至少保证他们虽然花费了时间训练,但也同时接受了完整的高等教育,至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本科学历,正所谓“成不了冠军,也能成才!”
而实际上,总有一部分具备高水平运动能力的学生运动员要毕业,20岁出头的他们面临着十字路口——找工作还是继续运动生涯?对于不少项目来说,20出头甚至还没到运动黄金年龄。可是,如果要继续运动生涯,但若未能保研,能去哪里?
“所以当务之急就是给‘体教结合’一个整体的定位,它到底是中国竞技体育的一部分,还是后备人才基地?”清华田径队教练李庆说,“如果是基地,那学生运动员毕业了,只要有成绩也有兴趣,就能顺其自然地进入专业队。”李庆认为,解决了“定位”的问题,其他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以上就是东南教育网整理的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生存现状:人才培养能否一条龙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请查阅东南教育网。
本文标题: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生存现状:人才培养能否一条龙
wap地址: https://m.dngk.com/newsdetail/86113.html
上一篇:高水平运动员 下月可报考福大
下一篇:北大体育特长生分类别降分